知性女工程师带您初识热敏 FFC(FPC)焊接方法和注意事项 Vol.10

分享到:

       上一期和大家分享了如何粘贴放热板这一期讲述另一个连接客户设备和热敏打印头(以下简称TPH)的桥梁,FFC(FPC)的焊接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少走弯路。

 

       首先科普一下

 

       FPC 是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的简写,使用具有高弯曲率的薄型绝缘材料,在膜状绝缘体上形成粘合剂层并在其上形成导体箔,可以自由弯曲。

 

       FFC 是Flexible Flat Cable的简写,一种扁平电缆,通过将左右平行放置的导体夹在薄膜绝缘体中制成,接触部镀锡,与FPC比更廉价。

 

       1. 话不多说,来探究一下焊锡机的主要部分

 

  • 脉冲加热器 ― 通过压力用于压接FFP(FPC)和TPH。

  • 下加热器 ― 用于预热、加热。

  • 相机(如CCD相机)― 用于观察调整TPH和FFC(FPC)端子到固定位置。

 

       2. FFC(FPC)的具体焊法

 

  • 在TPH的外部涂上助焊剂。

  • 对齐TPH和FFC的端子,使用调整到适当温度的下加热器和脉冲加热器,同时压接TPH和FFC双方的端子。

  • 调整温度,保持数秒,焊接后冷却。

       3. 加固树脂

 

       请如图加固FFC的正面和背面以及FPC背面一侧的树脂,防止焊接的FFC(FPC)剥离。

 

 

       推荐材料

 

       紫外线固化树脂:可快速固化的丙烯酸类的树脂(通过紫外线照射)

 

       涂抹方法

 

       1)在TPH和FFC的正面和背面两侧(FPC的背面)涂上UV树脂(请参见上图)

       2)照射UV树脂

 

       * 具体的使用方法还以实测为准,使用前请进行可靠性测试

 

       不管是放热板还是FFC(FPC),正确的组装和连接都是无忧使用的前提,细心测试,反复实践,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焊接条件。

 

       关于放热板,想回顾的同学请点击这里

 

       又到了TPH每月一推的时间了~

 

       下面这一款是6inch的发票,标签,热转印用打印头,能胜任医疗界等对TPH的信赖度要求较高的领域。

 

       KA2006-D1GW00

 

 

 

  • W涂层保护膜实现高耐磨耗寿命

  • 使用金电极增加打印头的耐腐蚀性

  • 独特的加热元件构造防堆纸,防粘纸

 

       如果有意多了解一下相关的热敏打印头,我们有优秀的销售和FAE等着您的咨询,请选择就近网点

 

 

       * 更多销售网点请点击链接查看

 

       或者电话邮件给FAE,详细叙述一下您的需求

继续阅读
【技术干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住宅储能解决方案

电池储能(ESS)解决方案除了应用于工业、发电之外,在家庭住宅部分,也成为当前应用与市场发展的关键。住宅的ESS解决方案所需的功率较小,但对转换效率与安全性的要求,仍与工业应用相同。本文将为您介绍住宅ESS解决方案的市场趋势,以及艾睿电子与Rohm推出的SiC相关解决方案的功能特性。

BMS低边驱动:原理揭秘、技术创新与未来展望

BMS中的低边驱动原理主要控制电池负极端的通断,通过功率MOSFET和相关控制电路确保电池充放电过程的安全与高效。其设计简单、成本低廉,但通信时需隔离措施。未来,低边驱动将更智能化、集成化,注重安全性与能效优化,同时模块化、标准化也将成为发展趋势,以适应BMS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多样化需求。

高边驱动革新:BMS性能提升的关键所在

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快速发展,BMS中高边驱动的性能要求日益提升。未来,高边驱动将朝更高精度、更稳定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通过集成先进传感器和算法实现精细充放电控制,并与其他系统协同工作提升整体效率与安全性。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将推动高边驱动技术创新,提高效率和可靠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始终是核心,需加强安全防护和可靠性设计。

BMS高边驱动:原理揭秘与应用挑战探析

BMS作为电池管理的重要部分,高边驱动是其关键组件,通过控制电池正极开关实现充放电过程的精确控制。高边驱动需应对电池复杂特性、高电压大电流挑战,并解决散热和电磁干扰问题。同时,高边驱动设计需考虑电池包与ECU共地问题,确保通信正常。高边驱动的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系统整体运行效果,需不断优化设计以满足电池管理需求。

反馈光耦经典连法揭秘,创新引领未来!

反馈光耦通过光电转换实现电路的稳定可靠反馈控制,在电机控制、开关电源、通信和计算机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未来,反馈光耦将朝着高速化、高精度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不断提升的数据传输和测量控制需求,同时融入智能化系统提升系统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