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技术的广袤世界里,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电力电子等诸多领域,无论是在手机、电脑等日常电子设备,还是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专业领域,都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对于许多电子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说,MOSFET 复杂的结构、多样的符号以及抽象的工作原理,往往让人望而生畏。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评估热载流子引导的 MOSFET 衰退,也是一个颇具挑战性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别担心,读完这篇文章,你将全面掌握 MOSFET 从基础原理到实际应用的核心知识,以及理解评估其衰退现象的重要性。
MOSFET,也被称为绝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依据参与导电的载流子种类,它可分为 N 沟道场效应管和 P 沟道场效应管,前者以电子作为导电载流子,后者则以空穴导电。而按照导通方式的差异,又能分为耗尽型和增强型。耗尽型在未施加电压时就存在导电沟道,施加电压后沟道反而可能消失;增强型则是在施加电压后才会生成导电沟道。如此两两组合,便形成了 N 沟道增强型、N 沟道耗尽型、P 沟道增强型、P 沟道耗尽型这四种常见的 MOSFET 类型。
以 N 沟道耗尽型 MOSFET 为例,其结构设计十分精妙。它以一块低掺杂的 P 型硅片作为衬底,通过扩散工艺制作出两个高掺杂的 N + 区,这两个 N + 区分别引出源极和漏极,此时 P 型衬底与 N 型掺杂区交界处会形成 PN 结,也就是耗尽层。在半导体上方制作一层 SiO₂绝缘层,再在绝缘层上覆盖一层金属铝并引出栅极。特别的是,在栅极下方的 SiO₂绝缘层中掺入适量金属正离子,这些正离子会使下方聚集负离子,进而形成反型层,也就是漏 - 源之间的导电沟道。通常,B 极和 S 极会连接在一起使用。
了解了结构,再来看符号。绘制 N 沟道耗尽型 MOSFET 的符号时,先画一条竖实线表示原本就存在的 N 沟道,再画一条稍短的竖实线代表金属铝,两者之间的空白区域可理解为 SiO₂绝缘层,从金属铝引出 G 极,从 N 沟道两端引出 D、S 极,最后在 N 沟道右侧表示 P 型衬底,并画上指向 N 沟道的箭头表示 PN 结方向。经过优化后,就得到了最终的符号。通过这个符号,我们能快速判断出它是 N 沟道耗尽型 MOSFET。
MOSFET 的工作原理主要体现在漏源电压 uDS 对漏极电流 iD 的控制作用,以及栅源电压 uGS 对漏极电流 iD 的控制作用。当 G 极、S 极短接,在 D 极、S 极之间加电压 uDS>0 时,N 沟道内电压从 D 极到 S 极逐渐减小,靠近 D 极一侧的耗尽层较厚,靠近 S 极一侧较薄。此时沟道呈电阻特性,iD 随 uDS 增加近似线性增加。随着 uDS 不断增大,靠近 D 极一侧的耗尽层变厚,直至出现预夹断,iD 随 uDS 的增加而缓慢增加并趋于稳定。继续增大 uDS,夹断区域变大,iD 基本不再随 uDS 变化。当 uDS 增大到一定程度,管子会被击穿,电流骤然增大,使用时应避免进入这一区域。
当短接 D 极、S 极,在 G 极、S 极施加电压 uGS<0 时,G 极接电源负极,金属铝上的大量电子会排斥 N 沟道中的电子,使反型层宽度变窄形成耗尽层,D、S 极之间的漏电流减小。若再在 D、S 极施加电压,在相同 uDS 下,uGS 越小,沟道越窄,iD 越小;当 uGS 降到某个电压时,沟道完全关闭,iD = 0,这个电压就是夹断电压 UGS (off) 。相反,当 uGS>0 时,iD 比 uGS = 0 时大,且 uGS 越大,iD 越大。
基于上述工作原理,MOSFET 具有输出特性曲线和转移特性曲线。输出特性曲线是指当 uGS>UGS (off) 且为一定值时,漏极电流 iD 与漏源电压 uDS 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簇曲线。根据曲线特点,MOSFET 的工作区域可分为可变电阻区、恒流区、截止区和击穿区。转移特性曲线则是指 uDS 为一定值时,漏源电压 uGS 对漏极电流 iD 的控制特性,可以通过在输出特性曲线上做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与输出特性曲线相交得到坐标,进而绘制出转移特性曲线。
MOSFET 凭借其独特的结构、巧妙的工作原理,在电子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基础的结构与符号认知,到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和特性曲线,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你对 MOSFET 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为你在电子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中提供有力的帮助,让你在电子世界的探索之旅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