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 MOSFET 在电动汽车中的关键作用与发展

分享到: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环保理念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电动汽车凭借零尾气排放、低噪音等显著优势,已然成为未来交通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电动汽车技术持续革新的进程中,功率半导体器件作为核心组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SiC功率器件以其独特的性能优势,逐渐成为电动汽车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支撑。​
 
关键词:SiC(碳化硅)MOSFET
 
SiC MOSFET是一种基于碳化硅(SiC)材料的功率半导体器件。相较于传统的硅(Si)基功率器件,碳化硅材料具备诸多优异的物理特性。首先,碳化硅的禁带宽度约为硅的3倍,这一特性使其拥有更高的击穿电场强度,能够承受更高的电压而不被击穿,从而适用于电动汽车高压系统的功率转换。其次,碳化硅的热导率约为硅的3倍,这使得SiC MOSFET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更高效地散热,显著降低器件的温升,进而大幅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效减少因过热导致的故障风险。此外,碳化硅的电子饱和漂移速度约为硅的2.5倍,这赋予了SiC MOSFET在高频工作条件下更快的开关速度,能够极大地减少开关损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在电动汽车中,SiC MOSFET主要应用于功率转换系统,涵盖车载充电器(OBC)、电机控制器(MCU)、直流-直流(DC-DC)转换器以及电池管理系统(BMS)等核心部件。在车载充电器领域,传统的硅基车载充电器在充电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能量损耗,导致充电效率低下。而SiC MOSFET凭借其低导通电阻和高开关频率的特性,能够有效降低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从而显著提高充电效率。同时,SiC MOSFET的高功率密度特性使得车载充电器的体积和重量大幅减小,这不仅有利于在电动汽车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合理布局和安装,还能降低整车的空间占用和重量负担,间接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
 
电机控制器作为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核心,负责将电池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以驱动电机运转。SiC MOSFET在电机控制器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电机的控制精度和效率。由于其具备更快的开关速度,SiC MOSFET能够实现更精确的脉宽调制(PWM)控制,从而提高电机的转矩控制精度和动态响应性能,让电动汽车在加速、减速等工况下表现更加平稳和灵敏。此外,SiC MOSFET的低损耗特性使得电机控制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减少,这极大地降低了散热系统的设计难度和成本,无需配备过于庞大复杂的散热装置,进一步优化了整车的结构和成本。​
 
直流-直流转换器在电动汽车中主要承担将电池的高压直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电的任务,为车载电子设备和辅助系统供电。在高电压、大电流的工作条件下,传统的硅基直流-直流转换器存在较大的能量损耗。SiC MOSFET的低导通电阻和高开关频率特性,使其能够有效降低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显著提高能量转换效率。与此同时,SiC MOSFET的高功率密度特性使得直流-直流转换器的体积和重量得以减小,有助于优化电动汽车的空间布局,减轻整车重量,对提升电动汽车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工作原理层面来看,SiC MOSFET的导通和关断过程是通过栅极电压的精确控制来实现的。当栅极电压高于阈值电压时,SiC MOSFET的沟道形成,电子可以在沟道中自由流动,器件处于导通状态;当栅极电压低于阈值电压时,沟道消失,电子无法通过,器件处于关断状态。在导通状态下,SiC MOSFET的导通电阻主要由漂移区电阻、沟道电阻和体二极管电阻等构成。其中,漂移区电阻是导通电阻的主要部分,其阻值与碳化硅材料的掺杂浓度和厚度密切相关。通过优化碳化硅材料的掺杂工艺和器件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漂移区电阻,进而降低导通电阻,减少能量损耗。在关断过程中,SiC MOSFET需要克服寄生电容的影响,以实现快速关断。得益于其较小的寄生电容和较快的电子饱和漂移速度,SiC MOSFET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关断过程,大幅减少开关损耗。​
 
在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BMS)中,SiC MOSFET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BMS的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测电池的状态,包括电压、电流、温度等关键参数,并对电池进行充放电控制和保护。SiC MOSFET作为功率开关器件,用于精准控制电池的充放电回路。其低导通电阻特性能够有效降低充放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显著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高开关速度特性则能够实现快速的充放电控制,大大提高BMS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此外,SiC MOSFET的高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确保BMS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下正常运行,为电池的安全性能提供坚实保障。​
 
然而,SiC MOSFET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并非一帆风顺,目前仍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例如,碳化硅材料的制备工艺相对复杂,生产过程涉及高温、高压等严苛条件,导致其成本居高不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SiC MOSFET的大规模应用。此外,SiC MOSFET的栅氧层稳定性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在高温、高电场等恶劣工作条件下,SiC MOSFET的栅氧层容易发生退化,进而导致器件性能下降甚至失效。为攻克这些难题,科研人员和企业正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优化碳化硅材料的制备工艺,提高材料的质量和产量,逐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持续改进器件结构设计和栅氧层制备工艺,致力于提高SiC MOSFET的栅氧层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关资讯
一文详解SiC MOSFET,如何颠覆传统功率器件格局

SiC MOSFET基于碳化硅宽禁带材料,凭借3倍于硅的禁带宽度、10倍的临界击穿场强及3倍热导率,实现低损耗、高耐压与高效散热;虽结构原理与硅基MOSFET类似,但需攻克工艺难题。其技术优势正重塑功率器件格局,推动产业升级。

SiC MOSFET如何突破传统功率器件性能瓶颈

SiC MOSFET凭借宽禁带、高击穿场强、出色热导率及快电子饱和漂移速度等材料特性,结合平面栅与沟槽栅等结构设计优化及先进制造工艺,突破传统硅基功率器件在高温性能、导通电阻、开关速度等瓶颈,在多领域系统应用中提升效率与功率密度。

罗姆的SiC MOSFET应用于丰田全新纯电车型“bZ5”

中国上海,2025年6月24日 -- 全球知名半导体制造商罗姆(总部位于日本京都市)今日宣布,搭载了罗姆第4代SiC MOSFET裸芯片的功率模块,已应用于丰田汽车公司面向中国市场的全新跨界纯电动汽车(BEV)“bZ5”的牵引逆变器中。

一文读懂SiC MOSFET,性能、特性如何颠覆传统器件

SiC MOSFET借碳化硅宽禁带、高临界击穿电场强度及热导率特性,在传统MOSFET结构上优化栅极等设计。其通过栅压控沟道导通,因电子饱和速度高降低沟道电阻,在开关、导通、耐压及高温性能上颠覆传统硅基器件。

ROHM发布新SPICE模型“ROHM Level 3(L3)” 功率半导体的仿真速度实现质的飞跃

中国上海,2025年6月10日——全球知名半导体制造商ROHM(总部位于日本京都市)今日宣布,推出新SPICE模型“ROHM Level 3(L3)”,该模型提升了收敛性和仿真速度。

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