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ROHM 模拟 车载
查看: 849|回复: 1

[分享] 利用零温度系数导通电压对导线键合IGBT功率模块检测(上)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主题

55

帖子

0

精华

中级会员

最后登录
2021-12-28
发表于 2019-2-15 23: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监控IGBT功率模块的运行状况是一种预测性维护技术。采用导线键合工艺模块的主要失效机理与导通电压的增长有关。而该电压与芯片的温度息息相关。在实际运行中,温度变化和(或)未知时,其劣化程度难以提取。本文研究了在零温度系数(ZTC)电流值下监测IGBT的解决方案。

     本文提出并测试了一种在线测量在ZTC电流值条件下的导通电压的电路和方法,并给出了额定值为150A/1200V的IGBT功率模块在流过正弦电流时,监测与引线键合劣化相关的电阻率增加的实验可行性。

——摘 要


1. 引 言

在诸如海上风电或机车牵引等应用中,电力电子器件的寿命成本主要由运行成本推动。而要降低这方面的成本,则可采用有效的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的解决方案来实现,诸如预估健康状况和剩余寿命(RUL)的技术[1]。

早期故障有可能是产品质量或变流器设计问题、运输或安装等原因造成。鲜有提及早期故障在某些应用中主导因素的研究。疲劳失效主要与封装对热机械应力的可靠性有关,在设计阶段就被考虑到了,并且科学界一直有在关注。

对于传统功率模块,铝线一般用于芯片上方IGBT与反并联二极管的连接。而这种方式通常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导致疲劳失效的机制之所在。当它们劣化和失效,则导致电阻R产生一个ΔR的增长,通过在大电流下监测导通电压Von可诊断到这一现象[1]。文献[3-7]中提出了用于在线监测Von的电路。Von在IGBT器件进行开关动作期间进行检测,进而用来预估已知电流下的键合线温度,预估已知键合线温度下的电流,以及预估已知键合线温度和电流下的劣化程度。实际上,Von是一个与电流Ion、温度Tj和电阻增量ΔR等变量相关的函数。因此,想要预估ΔR,必须提前知道(校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且需测量其它3个变量的值。
QQ截图20190215233217.jpg
IGBT器件在导通期间可被视作一个PIN二极管和一个MOSFET相串联的器件。由于温度影响本征载流子浓度ni和双极扩散系数Da,所以二极管一般具有负温度系数(NTC)的特性。而对于MOSFET来说,温度影响着阈值电压Vth和迁移率μ,所以具有正温度系数(PTC)的典型特性。因此,IGBT在低电流时呈现NTC特征,而在大电流时呈现PTC特征。这两个区域被一个明显的零温度系数(ZTC)点将二者分离开。
QQ截图20190215233231.jpg
图 1 IGBT典型的静态特性(CM150TX-24S1)

由于集电极-发射极通态电压Von在ZTC点对温度是不敏感的,因此可以根据简化公式(2)在特定的电流下监测Von。这样就可以排除由测量温度带来的成本、误差以及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QQ截图20190215233244.jpg
文献[9]中,采用ZTC点监测的方法对一只40A的IGBT分立器件进行监测。通过离线测试确定了其ZTC电流值。器件在被放置于直流测试台老化过程中,因键合失效而在5.8A的ZTC电流下测量到一个200mV的跳变。本文旨在评估一种完全在线监测的实现方法。

在没有预估Tj的情况下对一只采用导线键合的150A的IGBT模块进行监测。此方法通过实验进行了实施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了测量小于20mV跳变的Von的可行性,并将ZTC点的监测结果与大电流情况下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

在本文中,将依次介绍测试平台、被测器件和Von测量电路;然后提出一种在线确定ZTC电流值的方法;接下来给出与模块键合线劣化相关联的Von在ZTC电流下的渐变过程,并与大电流下的渐变过程进行比较。


2.测试设备及方法


2.1. 测试平台

搭建了一个用于实验验证(如图2)的测试平台:将两个半桥背靠背配置,用一个调制频率Fmod为1Hz的正弦电流波控制器来控制其动作。将开关频率Fsw设定为20kHz以模拟最坏情况。除了占空比接近于α≈0.5之外,采用类似于文献[10]所述的运行条件,因为偏离此值较小可产生短的对角线导通,以通过一个相对较小的电感来产生正弦电流。
QQ截图20190215233259.jpg
图2  仪器化高频实验台图片

2.2. 被测器件

选择两只采用导线键合的150A/1200VIGBT模块(CM150TX-24S1)用于测试,每个模块只选用一只桥臂。图3、4显示了模块内部的布局。
QQ截图20190215233308.jpg
图3  去除凝胶的CM150TX-24S1一个桥臂图片
QQ截图20190215233319.jpg
图4 导线键合模式示意

因为上臂二极管上方与上臂IGBT上方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监测上臂IGBT同时也监测了上臂二极管。这种布局方式在这种电流等级的功率模块里很常见(例如CM100RX-24S1也采用同样的布局)。对于本文中的被测器件,下臂二极管则不是这种情况,因此不采用在ZTC点监测的技术。


2.3. Von测量电路

将所有的4只IGBT(以及反并联二极管)配置Von测量电路。通用的电路结构如图5所示。一个分压电路和低容值的二极管(BAP65)用作电压钳位,两只低噪声运放用作阻抗匹配并提供足够的增益,一个18位、5MSPS的SARA/D转换器用作高分辨率、低噪声以及高速的信号传递,最后数字LVDS信号通过一只5kV数字隔离器(ADUM4650)传输给处理器。
QQ截图20190215233337.jpg
图5 Von测量电路的通用结构


2.4. 采集协议

图6、7是采集高边IGBT T1和二极管D3的Von的方法图解,这里采用了一个20次采样(5μs,等效4MSPS)的过采样方式来连续监测Von。考虑到典型的开关频率和调制深度,采用较大的过采样时间是不现实的。当IGBT导通时,ADC采集到的钳位电压(图7中的Vcl1和Vcl3)以时间常数减小,该时间常数取决于信号调节电路的带宽。从钳位的电压值(4V)到Von值(小于2.5V)的转换是通过将ADC的过采样数字化值与3V阈值进行比较来完成的。如果Vcl1和Vcl3都低于阈值,则处理器等待一个比电压稳定时间大的等待时间Twait(12μs)加上过采样时间Tos(5μs)后进行数据报讯。每10个开关周期刷新一次数据,以减少以低调制频率下从ADC传送到处理器的数据量。这样同样能够有足够数量的数据点在10个保存样本的窗口期(5ms)内进行额外的后期移动平均处理。该滤波窗口足够小,以防止波形畸变和错误发生。
QQ截图20190215233348.jpg
图6 变换器的简图
QQ截图20190215233357.jpg
图7 采集Von的示意图

3. ZTC点校准

IGBT芯片的ZTC电流的典型值可从数据表中提取到。而对于本文中的DUT,在VG = 15V时的值约为40A。但是,该值忽略了封装的影响(连接线电阻率的温度依存性),所以它可能因器件而异[11],也可能取决于栅极电压VG。因此,对于某些应用来说,ZTC点的自动校准可能是有用的。

在正常运行时,负载电流在两个极值-Ipk和+ Ipk之间的每个调制周期扫描两次,如图8、9所示;而在半调制期间每个IGBT中的电流在0和+ Ipk之间扫描两次。图10给出了冷却剂温度Ths分别为20℃和60℃时两个相应的Ion(Von)的曲线。因此,拐点就是在不同冷却剂温度下的曲线之相交点。但在实际中,在模块的早期运行中,并不能保证冷却剂不会有更大范围温度的变化。
QQ截图20190215233411.jpg
图8 一个调制周期内的电压V1(器件T1)和负载电流IL
QQ截图20190215233422.jpg
图9 由图8数据而来的电压/电流曲线
QQ截图20190215233431.jpg
图10 两种冷却温度下的Ion vs.Von

(Vg=15V, Fmod=1Hz, Imax=100A)

而另一种方法则是利用半调制方式导通期间IGBT温度的自然变化(损耗导致)。这种方法依赖于结构热响应,而且在1Hz的低频率下非常明显[3]。图11是Ths为20°C时采集数据的放大。在25A和45A之间向上变化和向下变化曲线的数据点是线性拟合的。两条拟合线的交点即为ZTC点。本例中,拐点估算为36.7A。在8个调制周期上重复该估算,得到一个平均值为35.4A,标准偏差为1.7A。这种自动校准是在同时在同一模块的其它IGBT芯片上和相同规格模块中进行验证,观察到了超过5A的分布区间,因此有必要进行自动校准。
QQ截图20190215233444.jpg
图11 半调制周期下Ionvs. Von的局部放大  

(Vg=15V,Fmod=1Hz, Imax=100A, Ths=20℃)

通过增加一个栅极驱动器的电源来测试更高栅极电压(Vg = 20V)的影响,结果仅使ZTC电流稍微增加了5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84

主题

9837

帖子

0

精华

论坛元老

最后登录
2024-4-23
发表于 2019-2-18 13: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用零温度系数导通电压对导线键合IGBT功率模块检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罗姆半导体技术社区

GMT+8, 2024-4-23 22:10 , Processed in 0.096955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