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半导体后端工艺中的芯片封装进行简要分析

分享到:

根据所需功能设计芯片(Chip),然后将芯片制作成晶圆(Wafer)。由于晶圆是由芯片的重复排列构成的,当我们仔细观察已完成的晶圆时,可以看到其表面有许多小格子状的结构,其中每个小格子相当于一个芯片。芯片体积越大,每个晶圆可产出的芯片数量就越少,反之亦然。

半导体的制程工序可以大致分为晶圆制作、封装和测试。晶圆制作是前端工艺的一部分,它包括了CMOS制程工序以及后续的金属布线工序。封装和测试则属于后端工艺。

下图展示了半导体的制程工艺和相关行业的划分。芯片设计公司(Fabless)专注于半导体设计,晶圆代工厂(Foundry)负责制造晶圆,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台积电(TSMC),韩国的DB HiTek和Magnachip等公司也采用这一模式。经过设计和制造的晶圆还需要进行封装和测试,这是由外包半导体组装和测试(OSAT)企业来完成的,包括ASE、JCET、星科金朋(Stats Chippac)和安靠(Amkor)等公司。此外,还有一些集成设备制造商(IDM)如SK海力士,他们涵盖了半导体设计、晶圆制造、封装和测试等多个环节。

半导体测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可靠性,以防止不良产品出厂。如果向客户提供了不良产品,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将受到重大影响,公司的销售业绩将下降,并可能引起赔偿等资金损失。因此,在产品出厂前需要对其进行细致全面的测试。半导体测试工程师致力于减少测试时间和测试参数,以提高测试效率并降低制造成本。

测试的种类

测试工艺可根据测试对象和测试参数的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测试对象的不同,测试工艺可分为晶圆测试和封装测试。

根据测试参数的不同,测试工艺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温度测试:根据施加在试验样品上的温度为标准进行测试。在高温测试中,对产品施加的温度比产品规格所示温度范围的上限高出10%。在低温测试中,施加温度比规格下限低10%。恒温测试的施加温度一般为25℃。温度测试的目的是测试产品在不同温度下的运作情况以及温度裕度(Temperature Margin)。例如,对于半导体存储器,高温测试范围通常为8590℃,低温测试范围为-5-40℃。

  2. 速度测试:分为核心测试和速率测试。核心测试主要测试试验样品的核心运作,即是否能顺利实现预定的目标功能。对于半导体存储器,核心测试的重点在于测试与信息存储单元相关的各项参数。速率测试则是测量样品的运作速率,验证产品是否能按照目标速度运作。随着对高速运转半导体产品需求的增加,速率测试变得越来越重要。

  3. 运作模式测试:细分为直流测试(DC Test)、交流测试(AC Test)和功能测试(Function Test)。直流测试验证直流电流和电压参数;交流测试验证交流电流的规格,包括产品的输入和输出转换时间等运作特性;功能测试则验证其逻辑功能是否正确运作。对于半导体存储器,功能测试就是指测试存储单元(Memory cell)与存储器周围电路逻辑功能是否能正常运作。

表1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测试工艺及其描述。

测试类型 描述
温度测试 根据施加在试验样品上的温度为标准进行测试,包括高温、低温和恒温测试。
速度测试 核心测试用于验证试验样品的核心运作,速率测试用于测量样品的运作速率。
运作模式测试 包括直流测试、交流测试和功能测试,用于验证直流电流和电压参数、交流电流的规格以及逻辑功能的正确运作。

以上是关于测试工艺的分类和描述。

晶圆测试

在晶圆老化(Wafer Burn in)测试剔除早期失效产品后使用探针卡进行晶圆测试。晶圆测试是在晶圆上测试芯片电学性能的工序。其主要目的包括:提前筛选出不良芯片、事先剔除封装/组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产品并分析其原因、提供工序反馈信息,以及通过晶圆级验证(Wafer Level Verification)提供元件与设计上的反馈等。

在晶圆测试中筛选出的部分不良单元,将会在我们下面要讲到的维修(Repair)过程中被备用单元(Redundancy cell)替换。为测试这些备用单元是否能正常工作,以及芯片能否成为符合规格的良品,在维修工序后,必须重新进行一次晶圆测试。

电气参数监控(EPM,Electrical Parameter Monitoring)

测试可以筛选出不良产品,又可以反馈正在研发或量产中的产品缺陷,从而进行改善。相比而言,电气参数监控的主要目的是后者,即通过评价分析产品单位元件的电气特性,对晶圆的制作工序提供反馈。具体来说,就是在进入正式晶圆测试前,采用电学方法测量晶体管的特性和接触电阻,验证被测产品是否满足设计和元件部门提出的基本特性。从测试的角度来看,就是利用元件的电学性能提取直流参数(Parameter),并监控各单位元件的特性。

晶圆老化(Wafer Burn in)

图3以时间函数揭示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不良率 [曲线呈现出如同浴缸的形状,故被称作浴盆曲线(Bath-Tub Curve)] :早期失效(Early failure)期,产品因制作过程中的缺陷所导致的失效率较高;制造上的缺陷消失后,产品进入偶然失效(Random failure)期,在此期间,产品的失效率降低;产品老化磨损后进入耗损(Wear out)失效期,失效率明显再次上升。可见,如果完成产品后立即提供给客户,早期失效会增加客户的不满,造成退货等产品问题的可能性也很大。

“老化(Burn in)”的目的就是为识别产品的潜在缺陷,提前发现产品的早期失效状况。晶圆老化是在晶圆产品上施加温度、电压等外界刺激,剔除可能发生早期失效的产品的过程。

晶圆测试

在晶圆老化(Wafer Burn in)测试剔除早期失效产品后使用探针卡进行晶圆测试。晶圆测试是在晶圆上测试芯片电学性能的工序。其主要目的包括:提前筛选出不良芯片、事先剔除封装/组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产品并分析其原因、提供工序反馈信息,以及通过晶圆级验证(Wafer Level Verification)提供元件与设计上的反馈等。

在晶圆测试中筛选出的部分不良单元,将会在我们下面要讲到的维修(Repair)过程中被备用单元(Redundancy cell)替换。为测试这些备用单元是否能正常工作,以及芯片能否成为符合规格的良品,在维修工序后,必须重新进行一次晶圆测试。

组装

与基板或系统实现电气或直接连接、组装的工序。

单元(Cell)

为在记忆元件存储信息(Data)所需的最小单位的单元数组;DRAM存储单元(Cell)由一个晶体管(Transistor)和一个电容器(Capacitor)组成。

维修(Repair)

维修作为内存半导体测试中的一道工序,是通过维修算法(Repair Algorithm),以备用单元取代不良单元的过程。假设在晶圆测试中发现DRAM 256bit内存的其中1bit为不良,该产品就成了255bit的内存。但如果经维修工序,用备用单元替换不良单元,255bit的内存就又重新成为256bit的内存。维修的目的是提高产品的良率和可靠性,减少不良单元对整体产品性能的影响。

在维修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不良单元的位置和类型。这可以通过晶圆测试数据和维修算法来实现。维修算法会分析测试数据,确定哪些单元是不良的,并计算出最佳的替代方案。替代方案通常包括使用备用单元来替换不良单元,以确保整个存储器的功能完整性。

维修的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不良单元定位:通过晶圆测试数据分析,确定不良单元的位置和类型。

  2. 维修算法设计:根据不良单元的位置和类型,设计合适的维修算法。维修算法可以确定如何使用备用单元替换不良单元,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产品的良率。

  3. 备用单元选择:根据维修算法确定的替代方案,选择合适的备用单元进行替换。备用单元通常是在晶圆制造过程中提前预留的,用于替代不良单元的功能完整的单元。

  4. 维修操作:将备用单元与不良单元进行替换。这可以通过物理操作,如焊接或连接,来实现。

  5. 维修后测试:在维修完成后,对产品进行再次测试,以确保替代操作成功,并验证产品的功能和性能。

维修过程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良率和可靠性,减少不良单元的影响,并确保产品能够正常工作和达到设计要求。

4 封装测试

在晶圆测试中被判定为良品的芯片,经封装工序后需要再进行封装测试,因为这些芯片在封装工序中有可能发生问题。而且,晶圆测试同时测试多个芯片,测试设备性能上的限制可能导致其无法充分测试目标参数。与此相反,封装测试以封装为单位进行测试,对测试设备的负荷相对较小,可以充分测试目标参数,从而选出符合规格的良品。

封装测试方法如图4所示:先把“03”的封装引脚(Pin,图中为锡球)朝下装入封装测试插座内,使引脚与插座内的引脚对齐,然后再将封装测试插座固定到封装测试板(Package Test Board)上进行测试。

老化测试(Test During Burn In,TDBI)

前边也提到过,“老化(Burn in)”是为了提前发现产品的早期失效,向晶圆产品施加温度、电压等外界刺激的工序。这一工序既可在晶圆测试中进行,也可在封装测试阶段进行。封装后实施的“老化”被称为老化测试(TDBI)。大部分半导体产品在晶圆和封装测试均进行老化测试,以便更加全面地把握产品的特性,

关键词:半导体

继续阅读
探寻地磁传感器:未来科技与全球视野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对NB-IoT地磁传感器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特别是在测量精度和长期稳定性方面。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提升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以满足更严苛的应用需求。同时,通过集成先进的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NB-IoT地磁传感器将具备更强大的智能化和自适应能力,以自动适应不同环境条件和应用场景。在功耗方面,研究将继续探索更低功耗的设计方案,提高电池的续航能力。

地磁传感器技术突破:难点攻克与性能跃升

NB-IoT地磁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实现的车位占用检测系统。该技术基于蜂窝网络构建,具有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等优点,能够通过无线方式将车位占用信息传输至云端服务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NB-IoT地磁传感器在智慧交通、智慧小区和智能停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通过提升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以及优化数据传输和环境适应性,解决了传统地磁传感器的痛点。

速来围观智能感知新篇章:NB-IoT地磁传感器

NB-IoT地磁传感器结合了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和地磁传感器技术,专为低功耗、广覆盖的物联网应用而设计。它通过高精度磁感应元件实时检测地磁场变化,利用NB-IoT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数据到云端服务器或应用平台,实现远程、低功耗、广覆盖的地磁数据获取。

碳化硅晶圆:特性与制造,一步了解

碳化硅晶圆的制造流程涉及前驱体净化处理、高温高压下的化学反应生成固态碳化硅、定向生长以及后续加工等关键步骤。这些步骤共同确保了碳化硅晶圆的高品质制造。碳化硅晶圆因其高硬度、出色的耐磨性、高温稳定性、优异的电学性能、良好的透光性和抗辐射能力,在半导体和电子器件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碳化硅晶圆类型与检测场景速览

碳化硅晶圆在电子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宽带隙、高机械强度和高导热性使其成为硅基半导体的理想替代材料。其中,4H-SiC和6H-SiC是最常见的碳化硅单晶类型,前者在微电子领域应用广泛,后者更适用于光电子领域。碳化硅晶圆可根据杂质含量、晶格缺陷密度和表面质量等分为不同等级,如N型半绝缘体(SI)晶圆和低杂质(LD)晶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