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晶振没有内置到芯片中?

分享到:

在电子设备中,一些应用需要高度稳定的交流信号,对频率的精确控制十分关键。传统上,LC振荡器被广泛用于生成这样的信号。然而,LC振荡器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电源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频率漂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展出了一种基于石英晶体的振荡器,即晶体振荡器,可以产生高度稳定的信号。但奇怪的是,尽管现代芯片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我们很少见到晶振被内置到芯片中的情况。那么,为什么晶振没有内置到芯片中呢?

 

图片2

 

实用性和成本

首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芯片制作工艺可能还无法将晶振直接集成到芯片的内部。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的芯片制造工艺已经可以实现晶振的内置。那么,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一方面,有些应用并不需要非常高度稳定的信号频率,对于这些应用来说,内置晶振会增加成本,而且没有太多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即使应用需要高度稳定的信号频率,外部的晶振也可以通过封装在芯片旁边或者与芯片相连的方式来提供。

 

材料限制和成本考虑

芯片的主要材料是硅,而晶体振荡器使用的是石英晶体。这两种材料无法直接结合在一起,但可以通过封装在一起的方式解决。然而,这样做会增加成本和复杂性,因为封装过程需要额外的工序和材料。

此外,石英晶体的制造成本相对较高,如果将晶振直接内置到每个芯片中,无论应用需要多大的精确性和稳定性,都会增加芯片的成本。相比之下,将晶振作为一个独立的元件,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晶振,更经济实惠。

 

频率灵活性和电路设计

将晶振内置到芯片中会限制其频率。一旦内置,频率就固定不变,无法更换晶振以提供不同的频率。然而,将晶振放在芯片外部,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不同频率的晶振。这对于一些应用来说非常重要,比如需要在不同频率下运行的系统或者需要频率可调的系统。

此外,将晶振作为独立的元件,可以简化芯片的电路设计和布局。在芯片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与晶振相关的布线和引脚,以确保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稳定性。而将晶振作为一个独立的元件,可以让芯片的设计更加灵活,布局更加紧凑。

尽管技术已经允许晶振内置到芯片中,但实际上,由于实用性、成本、材料限制以及频率灵活性等因素的权衡,晶振仍然很少内置到芯片中。与其内置晶振,现代芯片更倾向于提供丰富的时钟和频率控制选项,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通过外部晶振的使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频率,并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因此,晶振没有内置到芯片中并不意味着技术的不足,而是一种基于实际需求和成本效益的选择。

 

继续阅读
PIN二极管:技术挑战与性能优化之道

PIN二极管作为关键的微波半导体器件,其性能提升涉及多个方面。首先,精确控制I层的掺杂浓度和分布是关键,需严格把控材料选择、切割、清洗、扩散、退火等制造过程的工艺稳定性。其次,优化PIN二极管的温度特性、高频性能以及集成化水平也是技术挑战。

PIN二极管:原理揭秘与多元应用场景探索

PIN二极管是一种特殊半导体器件,由P-I-N三层结构组成,具有高阻抗和低噪声特性。其I层在施加不同直流电压时,载流子数量变化影响阻抗状态,可用于微波信号的通断控制。PIN光电二极管在高速通信和传感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如光信号响应和安防系统应用。

变频电机与普通电机:应用与发展全景解析

变频电机通过改变供电频率实现调速,具有调速范围广、精度高等优点,在工业自动化、风力发电等领域应用广泛。普通电机则固定转速,结构简单且经济,适用于恒速运转和成本敏感场合。国内变频电机发展迅速,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在可靠性等方面仍有差距;普通电机发展平稳,面临能效和环保挑战。

电机技术革新:变频与普通电机的进击之路

变频电机通过变频器实现转速连续可调,提升变频器性能是提升变频电机性能的关键。优化变频电机设计和选用高性能材料可提升整体性能。普通电机在控制方式和节能性能上存在局限,而变频电机具有更高控制精度和能源利用效率。随着工业自动化和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变频电机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智能化和与其他设备的集成,提高设备可靠性和降低生产成本。

变频电机VS普通电机:原理特点全解析

变频电机与普通电机在原理和结构上有显著区别。普通电机基于电磁感应和电磁力工作,具有固定转速和功率。而变频电机采用变频技术,通过变频器调整电流频率控制转速,实现灵活调整以适应不同负载需求。结构上,变频电机包含变频器和控制系统,定子设计更复杂以提高能效。